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没有同音字,无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个字,它们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为"然"字注音,都难以帮助认读。后来创造了反切法,弥补了直音法的不足。 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是指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反切...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
在汉语拼音尚未问世的年代,人们用各种方法来标注和传承汉字的读音。其中,直音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即用一个同音的汉字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此外,反切作为一种更为复杂的注音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它通过取一个字的声母与另一个字的韵母来拼出被注字的读音。这种方法需要具备扎实的汉字基础和声韵知识...
在隋朝之前,汉字的读音并无统一规则,各地各区域均采用各自方言发音。中国地域辽阔,方言各异,同一字的发音差异极大。北方人听不懂闽南话或粤语,如同听外语。隋代,隋文帝推行科举制,汉字书写与意义得到规范,但发音仍不统一。为统一汉字发音,陆法言编写了《切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规范汉字发音的...
在发明拼音之前汉字注音采用的是切注发。就是两个汉字合在一起,用前一个汉字的前半音和后一个汉字的后半音合起来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爱”。康熙字典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古人在拼音发明之前还有很多认字的方法:“读若”法。即找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原字注音,写作“甲,读若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