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那时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怎样识字的呢?

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注音,这样便产生了不同的注音方试,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例如“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直音法简单易懂,有时也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意字的情况...
在中国古代,那时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怎样识字的呢?
现在我们入学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汉语拼单,所使用的一套汉语拼音,是共和国成立后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至1957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的,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普通化的一种音票。
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注音,这样便产生了不同的注音方试,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例如“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直音法简单易懂,有时也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意字的情况,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

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还有一种注音法跟直音法相似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这种注音方法比直音法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音调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在东汉至明清一千多年时间里还有一种音法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反切法。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反切在汉代已经发展成熟,反切法比直音法有进步但还是有缺陷,反切上下都有多余的成分,拼合时有一定障碍;上下字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有些容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准确的弊病。
但是无论怎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

最早是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发明的,也引发了以后几百年用字母拼音的潮流。所以古人即使没有汉语拼音,先人们的智慧还是让我们敬佩的。
2019-10-17
人们都是一个对一个话说,就靠着口语相传来记住这些文字,这也难不倒中国人。2019-10-18
当时的人们是靠笔画和偏旁还有老师的口口声传来识字的。2019-10-18
在中国古代,因为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2019-10-16
大概就是认偏旁部首吧,古代的字没有那么多,好认。2019-10-16
在古代的时候,那时根本没有汉语拼音所以那时的认字根本不是靠着汉语拼音2019-10-17
没有汉语拼音但是会有老师还会有偏旁部首啊2019-10-17
古代人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来描画的,作为这个识字方法2019-10-18
古时候靠的都是口口相传,一个人教另一个人的2019-10-17
因为在中国的古代他们是不用汉语拼音的去识字的2019-10-16
cdw 阅读 55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8:19:1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现在我们入学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汉语拼单,所使用的一套汉语拼音,是共和国成立后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至1957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的,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普通化的一种音票。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

  •  湖北倍领科技 古时候的汉字有拼音吗?那拼音又是什么样的?

    最早的时候,并没有汉语拼音的存在。直到明朝时期,公元1610年,一位名叫金尼格莱的法国传教士来到了中国。金尼格莱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人。1626年,他在《西中儒耳目资》一书中首次准确地使用拉丁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在金尼格莱在中国期间,他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基...

  • 袋鼠康康 没有发明汉语拼音的时候,写信什么的地名和人名怎么写呢?比方说清朝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拼写中国地名人名的国际标准,我国的外交文件和新华社电讯稿全面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中国的地名和人名,才终结了用威妥玛式拼音和邮政式拼音拼写中国地名和人名的历史。如今,我们还能在“中华香烟、张裕葡萄酒、茅台酒、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商标和标牌上...

  • 古代学习汉语是没有拼音的,所以古代人认字都很慢,需要先生手把手的叫 但是古代也有标注读音的方法——反切 就是用两个已经知道读音的字去标定一个新认识的字的读音 第一个字标定生母(现在的说法),第二个字标定韵母和音调(古代称平仄)比方说,标定一个字“古”,就可以用如下方法:个虎 古 ...

  •  多彩生活小贴士 古代没有拼音,古人是靠什么判断押韵?

    例如,最早的《弹歌》:断神森桐竹、续竹;飞土、逐肉。短短八个字,至今仍押韵。那时的人们对押韵的理解,仅限于实践,而不懂得其深层原理,主要是依据地方方言和口语来押韵,没有统一的标准。直到汉代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一些杰出的文人士大夫受到梵语的启发,发现了汉语中声母和韵母之间的关系,并...

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组词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DZLGYX.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