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没有拼音人们如何认字?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
古代的时候,没有拼音人们如何认字?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两类:以字注字、双拼制。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
比如“读若”法: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肇”注“兆”。(《尔雅》)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比如:缓,胡管切。(《广韵》)“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扩展资料
古代没有拼音,但有着类似拼音的思路。自上古开始一直没有“声”、“韵”的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之前很长时间并没有意识到一个音节可以分成辅音和元音等部分,一直是以音节为单位整体教整体学的。
后来随着东汉佛教传入,梵文经典进入中原。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辅音元音分得很清楚,人们受梵文的启发,觉得汉语似乎也可以这样分开,于是才有了声韵分开的意识。
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以书面形式记录汉字读音,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两种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 音,打比方说就像是“箱,读如香。”这样写法时,“读如”两个字后面的那个字就是用来注音的。
一般都是用一个简单字为复杂字注音,但如果你连那个简单的也不认识,那就没啥办法了。在这种方法之下,还是有大量的字需要口传的,因为一方面要知道一系列的简单字,另一方面是有些复杂字同音字几乎没有,直音法也注不出来。
在有了声韵分开的意识之后,古人发明了反切法,即用两个字注一个音,常写作像是“夸,苦瓜切。”其中最后一个“切”字与读音没有关系,表示前面的两个字是反切注音用的。前面的“苦瓜”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后一个叫反切下字。取上字的声母k,取下字的韵母和声调 ua1,合起来就是“夸”的读音。
这样的注音方法还是必须要口传一些简单字,但是它至少解决了同音字很少的难字的注音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拼音
2019-12-19
我们小时候刚刚上学就是开始学拼音,古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学会了拼音,古代人认字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独特方法。

古代识汉字有好几种方法,有直音法,反切法和譬况法。而他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直音法一个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的读音。这样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但也有明显的缺陷如果一些字的同音字很生僻、甚至没有同音字,那么这个方法就不能用了。后来古人发明了反切法,就是利用两个字注一个音,如“夸,苦瓜切”,那么夸这个字的念法呢就是“苦”字的声母加上“瓜”字的韵母拼接而成。

其实古代时期汉字比拼音出现的早,那时候老师读学生跟着读,指着字一个一个的念不用记住怎么写,会背就行了就比如千字文跟顺口溜一样,小朋友背什么都很快的。一两个星期就记住了记住之后就刻脑子里了一辈子不忘然后一边背一边写学会一千个字一个月就行了。其实一千个字不少了生活中常用的字也就三四百个。所以古代的启蒙教师,也就懒得费心讲意思了。就是让你死记硬背,生记住。记住以后,随着人们年龄增长,和周围汉字环境的影响养成,对于读书识字这种事有实际需求的人,自己就懂了。如果家道中落,孩子进入了不需要读书识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会把小时候学过的那些忘光。

古代的学堂、私塾先生捧着书本大声朗一句,学生也捧着书就跟读一句,重复又重复,一字一句,口耳相传,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所以,古代并无拼音。
2019-08-29
古人没有拼音的时候他们就认字,把字背熟就行了,所以当时的学生就是读字。2019-08-15
其实不靠拼音靠记忆,是很早以前人们识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太难,所以后来才发明了拼音。2019-08-16
所谓温故而知新,没有拼音可以认识字,反复读,反复背就可以认识很多字,背的多自然就会认识。2019-08-15
在中国古代,古人要认识汉字,就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直音法和注音法。2019-08-15
因为大部分的汉字都是形声字,所以古人就想到了形声字法。形声字是由形旁或者是声旁组成,形旁指的是类别,而声旁指的是是读音。2019-08-16
反切法,用一个汉字的声母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的韵母表示“韵母”和“声调”,最后将其拼到一块读。2019-08-19
没有拼音,他们就直接念字,背的特别麻溜顺口,读多了也很容易就认识字了。2019-08-15
拼音只是帮助我们读字,认字还是得靠记忆,见的多,背的多自然就能认识。2019-08-15
加坑路口不会'''我哈哈哈哈,肯定不会啦,我都会摸摸猫猫,当然了,那个咯咯叽叽叽2020-08-02
cdw 阅读 46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0:35: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两类:以字注字、双拼制。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比如“读为”法: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比如“直音”法:“肇”注“兆”。(《尔雅...

  •  湖北倍领科技 古代的时候,没有拼音人们如何认字?

    在没有拼音的古代,中国人通过直音法和反切法记录汉字读音。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注音,例如“箱,读如香”。直音法虽然简单,但也存在局限。如果连同音字也不认识,则无法注音。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汉字仍需口传。随着声韵分开意识的形成,反切法应运而生。反切法使用两个字注一个音,如“夸,苦瓜切”。

  • 我国古人确实没有用拼音来认字,但是聪明的古人也是想出办法来认字,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注音。直音指用同音字来标注,但如果同音字也不认识的话,那这个字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在陌生字上面标注两个字,所注字的声母也是反切上字的,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是反切下字的。这两种方法是很多读书人收益,广...

  • 首先是形声字,大家都知道汉字有很大一部分,其实都是形声字,这些形声字其实就是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类型字就是由形旁或者是声旁组成,形旁说的是类别,而声旁说的就是读音。其实小时候我们在识字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子时,就会用认识的字来标注,其实这个方法早就是古人玩...

  •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

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组词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DZLGYX.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