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拼音体系并非不存在,早在明代就已经有拼音的雏形,如注音符号,又称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注音符号是在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以“ㄍㄎ”开头,1920年字母顺序改订,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
1、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则是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
在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古人通过汉字注音来识字和读音。最早的注音方法是直音法,即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如《说文解字》中“材,才声”,意指“材”字读音与“才”相同。直音法虽简单,但局限性明显,如“丢”字无同音字,或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违背学习原则。另一种注音法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
没有拼音字母秦朝统一全国后,李斯作《苍颉篇》、赵高作《爰历篇》作为儿童的识字读本。这两本书在中国用了很长的时间。南北朝时周兴嗣编写了《千字文》,后来又出现《三字经》、《百家姓》等汉字识字读物。为了给汉字注音,人们固定的选取一些字作为注音字用。叫作叶音法,用“读如”或“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