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
文言文同义副词
1. 什么叫互文,偏义复词,同义复词 互文,也叫互辞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
2. 同义复词的示例 ①夫差将欲听与之成(高一册《勾践灭吴》)
这里,“将”和“欲”都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又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初三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
③老臣病足……故愿望见太后(高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愿”和“望”都是“希望”的意思。如《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又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高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这里,“爱”和“怜”都是“爱、疼爱”的意思。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高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这里的“斧”和“斤”指的都是“斧子,伐木的工具”。
⑥反归取之(《郑人买履》
这里的“反”和“归”指的是“返回”
3. 偏义副词和同义副词是什么 偏义复词是文言实词运用的一种特殊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关)或相对(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只具备语法作用。偏义复词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语境中,为了句式的整齐或行文的需要,在本应用一个的地方用上了偏义复词。
如“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就是偏义复词,“作息”分别是“耕作、休息”的意思,但在此处,意义偏在“作”,“息”并不表示意义。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学习文言文时对此类的词的识别,主要是把它放入语境当中,联系上下文,看它是否符合语境,符合逻辑关系。
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这句话是用来描写刘兰芝的,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妇女形象,所以不分昼夜勤于的只能是“作”,耕作、劳作,而非休息,故此处只取“作”意,“息”只作陪衬,这样既合语境又合逻辑。再如“刺诸县短长”中,“刺”是指责,指责的只能是“短”,而不能是“长”,故“长”在此不表意义,只取“短”意。
只得注意的是,在辨别偏义复词是一定要把两个语素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区别开来。如: 谨庠序之教,申之义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庠序”,同义复词,两者都是学校,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不同,故合译为“学校” 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从许”, 同义复词,都有“答应”之意,故合译为“答应或允许”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 ——“恐惧”,同义复词,都有“害怕”之意,故译为“害怕或恐惧”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同义复词是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都表且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 不知楼主是否还有其他疑问,如果有,还望指教。
如果你对我的回答满意,望采纳。谢谢。
4. 谁知到文言文鸿门宴中的偏意副词有哪些 应该是叫偏意复词吧。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偏姻意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车骑偏车意翻译: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 ”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
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的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
”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详细的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用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方法,来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 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项羽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 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
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
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
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
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
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
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
’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 ”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
5. 文言文的不同意项从学过的文言文课文中找出下列文言文实词的不同意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4-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 5-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6-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7-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
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