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在古文中指的是一种“病名”。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着《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巖,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舌岩(即今之舌癌...
在翻译“癌症”一词时,日本人选择借用“癌肿”这两个字。随后,许多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他们发现日本已经创造了许多新的中文词汇用于翻译西方书籍。因此,这些中国学生将日本创造的词汇接受并传回中国,从而使得“癌”这个字逐渐成为癌症的代称。
因此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例如乳岩(即现代医学中的乳癌)、肾岩(即现代医学中的阴茎癌)、舌岩(即现代医学中的舌癌),这些病症多归类于外科范畴。中医认为,这些病症的命名依据的是形象描述,而非病理学解释。
现存中医文献里,最早出现癌字的,是12世纪时宋代的《卫济宝书》和公元1264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而最早描述癌症的则是后者,书中说: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意思是说癌象岩石状,有毒根深藏于体内。古代中医对癌症的多种称呼:古代中医对恶性肿瘤的描述有...
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着《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南宋、杨士瀛着《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