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的拼音字

放,汉语一级字,读作fàng 。最早见于甲骨文。放的本义是将罪犯驱逐到环境恶劣的远疆。后引申为强行遣送、遣行;舍弃,废置不用。由舍弃,废置不用引申为搁置,措置。由搁置,措置引申为解除控制,任其自由;将其置于...
放的拼音字
放,汉语一级字,读作fàng 。
最早见于甲骨文。放的本义是将罪犯驱逐到环境恶劣的远疆。后引申为强行遣送、遣行;舍弃,废置不用。
由舍弃,废置不用引申为搁置,措置。由搁置,措置引申为解除控制,任其自由;将其置于某种状态;发送,给予,投入。由发送,给予,投入引申为发射,发出;让录制的信息被输出、展现。

“方”是“放”的本字。方,甲骨文“图A”=“图B”(像剔发刺字的犯人)+“图C”(锁颈的枷械),表示被披枷流放的罪人。在人“图D”的头顶加一横指事符号“图E”,表示将罪犯的头发剔光,并在脸上烙印或刺字,流放远疆,使其永生不得回返;
在人“图D”的颈部加(刺状)“图F”,表示披戴木枷。金文的“方”“图G”将枷形“图F”简写成一横。当“方”的“流放”本义消失后,金文“图H”再加“攴”“图I”(持械击打、惩戒)另造“放”代替。
篆文“图J”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罪犯脸上烙印或刺字,将其驱逐到生活条件恶劣的远疆地区。隶化后楷书“图K”将篆文字形中的“图L”写成“图M”,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图N”写成“反文旁”“图O”。
形声字。从攴,方声(西周金文所从之方上部或羡加饰横)。所从之攴隶变后省作夂。“放”字可指驱逐、抛弃。《说文》:“放,逐也。”《周礼·夏官·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郑玄注:“放,逐也。”
由驱逐义可引申为释放、放任、开放、发放、放置诸义,这些意义上的“放”读为fang。“放”又可指仿效、效法,读若“仿”。
《广雅·释诂三》:“放,效也。”中山王方壶:“用隹(惟)朕所放。”(因而是我效法的榜样)《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孔颖达疏:“能放效上世之功。”由仿效引申为依据。
《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这些意义上的“放”读为fang。“放”字还可读若“方”,相当于“并”。多友鼎:“用严(𤞤)(狁)放(兴),(广)伐京𠂤(师)”。
2023-01-09
cdw 阅读 69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2:02:2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放”字的部首是“攵”。放读音[fàng],声母f,韵母ang,读第四声。笔画:8笔。基本释义:解除约束,使自由:释~。~虎归山。把俘虏~回去;在一定的时间停止(学习、工作):~学。~工;放纵:~任。~声高歌。~言高论。

  •  鈿鐥嶨蓮 放怎么用拼音打字

    拼 音 fàng 部 首 攵 笔 画 8 五 笔 YTY 〈动〉(形声。从攴( 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同本义 〈副〉通“方”。正当

  •  唔哩头条 “放”的偏旁是“方”还是“攵”

    拼音:【fàng】。释义:解脱约束,得到自由,如“把笼子里的鸟放了”。放胆、放诞、放任、放肆、放歌、放怀、豪放、释放、放大、放宽等词组中都含有“放”字,可见“放”字的使用非常广泛。散(sàn):放工、放假、放学、放晴(阴雨后转晴)。带牲畜到野外去吃草,如“放牧”、“放羊”(亦喻任...

  •  天然槑17 放字是什么意思?

    放字的部首:攵 拼音:[fàng]释义:1.解脱约束,得到自由:把笼子里的鸟~了。~胆。~诞。~任。~肆。~歌。~怀。豪~。释~。2. 散(sàn):~工。~假。~学。~晴(阴雨后转晴)。3. 带牲畜到野外去吃草:~牧。~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动,放手不管,含贬义)。4. 驱逐到远方去...

  • 拼音:【fàng】释义:解脱约束,得到自由:把笼子里的鸟放了。放胆。放诞。放任。放肆。放歌。放怀。豪放。释放。散(sàn ):放工。放假。放学。放晴(阴雨后转晴)。带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动,放手不管,含贬义)。驱逐到远方去:放逐。放黜。流放。到基层去:放官(...

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拼音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DZLGYX.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