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画,写法如下:读音:fǔ 释义:1、同"阜"。“阜”的本义是土山,原始山坡的象形。2、后用作偏旁,用于汉字的左侧。俗称“左耳刀旁”,又称“左包耳”。
阝是三画。笔顺是横、竖、横折弯钩。阝,读音为fǔ,楷书中从阜(fù)字变形而来,通常写作“阝”,位于字形左边,被称作左耳刀或左耳旁。阜字象形,甲骨文中的形态像山崖边的石磴。因此,含“阝”的字多与山、土地、地形有关,如“陵”、“陡”、“险”、“陆”等。以下是含“阝”的汉字的...
“阝”在《康熙字典》中是按“阜”的笔画算的,有8画:2、右耳旁的本字是 “邑” ,简化后变成了右耳刀 以右耳朵旁的“邗”为例,《康熙字典》中其总笔画为10画,部外笔画为3画,所以右耳朵旁是按照“邑”的7画来算的:
1. 阝,软耳旁是二画。2. 笔画顺序: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3. 例如,汪、段、仿、如、陈字的笔画。4. 阝是一个汉字偏旁,读音为fǔ,又称“软耳刀”、“双耳旁”、“双耳刀”。5. 在左边是“左耳刀”,在右边是“右耳刀”。6. 左耳刀由“阜”(fù)字变形而来,其本义是土山。
耳朵旁是2画,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阝是一个汉字偏旁,读音为fǔ。俗称“软耳刀”、“双耳旁”、“双耳刀”,在左为“左耳刀”,在右为“右耳刀”,看似人的耳朵,实际上与“耳”并无关系。阝的字有:1、队(拼音:duì,zhuì)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