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50 成语 纸上谈兵 注音 ㄓˇ ㄕㄤˋ ㄊㄢˊ ㄅㄧㄥ 汉语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 在文字上谈论用兵的策略。典出《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后用「纸上谈兵」比喻不切实际的议论。「...
纸上谈兵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50 成语 纸上谈兵 注音 ㄓˇ ㄕㄤˋ ㄊㄢˊ ㄅㄧㄥ 汉语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 在文字上谈论用兵的策略。
典出《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
后用「纸上谈兵」比喻不切实际的议论。
「纸上空谈」 典源 《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七年,秦1>与赵2>兵相距长平3>,时赵奢4>已死,而蔺相如5>病笃6>,赵使廉颇7>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8>。
秦数9>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10>信秦之闲11>。
秦之闲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12>为将13>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14>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15>。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16>,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17>也,而括易言18>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注解〕(1)秦:战国时秦国。
战国时七雄之一。
约今甘肃省天水县。
庄公时徙居大丘,今之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槐里城。
秦王政二十六年 统一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2)赵:战国时赵国。
战国时七雄之一。
约统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带。
(3)长平:地约当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
(4)赵奢: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秦伐韩时,韩请救于赵,赵以为将,大破秦军,号马服君。
(5)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赵惠王时,秦昭襄王欲以十五城池,易换赵国的和氏璧,相如怀璧前往,见秦王无偿城的诚意,乃完璧归赵。
后来在秦、赵渑池之会,智辩秦王,使赵王免于屈辱,遂封为上卿。
(6)病笃:病势沉重。
(7)廉颇:战国时赵国人,生卒不详。
为赵之名将,屡败齐、魏等国。
长平之战,坚壁自守,秦惧不敢加兵,后赵王受秦反间计,以赵括代之,赵遂大败。
(8)固壁不战:坚守壁垒,不出兵交战。
(9)数:音ㄕㄨㄛˋ,屡次。
(10)赵王:此指赵国国君赵孝成王。
(11)闲:通「间」,谣言。
(12)赵括: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赵国大将军赵奢之子。
(13)将:音ㄐ一ㄤˋ,大将军。
(14)胶柱而鼓瑟:比喻顽固而不知变通。
见「胶柱鼓瑟」。
(15)当:匹敌、相抗衡。
(16)难:音ㄋㄢˋ,辩驳。
(17)死地:生死搏斗的境地。
(18)易言:说得很轻松、容易。
典故说明 据《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说起用兵的方法有条有理,自觉天下人都无法超越他。
有一次,与父亲谈论起作战之道时,连父亲也都驳不倒他。
可是赵奢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值得称颂嘉许的事,并且告诉妻子说:「作战是一件攸关生命安危的事,而赵括却看得太容易了,将来赵王没有用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起用他,那么让赵国大败的一定就是赵括。」
后来,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当时赵奢已经去世,相国蔺相如又病重无法辅政,只剩大将军廉颇独撑大局。
廉颇治军有方,深谋远虑,他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理秦军百般挑战,使秦兵久战无功。
于是秦王便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统领大军。」
结果赵孝成王竟中计想改派赵括替代廉颇,但赵括的母亲却上书表示反对,蔺相如也表示同样意见,说到:「赵括虽然熟读兵书,却不懂得灵活运用,非大将之才。」
但赵王不听建言,还是派了赵括领兵抗秦。
赵括接掌兵权后,马上改变廉颇的战略,军官也大批更换。
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用计截断赵军的运粮后路,围困赵军。
过了四十几天,赵军粮草吃尽,赵括率领精锐部队企图突围,结果遭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军士也都被秦军俘虏,并且被活埋。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纸上谈兵」,用来比喻不切实际的议论。
书证 01.《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这些营务事情,如非亲身阅历,决不能言之中肯。」
02.《红楼梦》第七六回:「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03.清.汤斌〈答孙屺瞻侍郎书〉:「此先生亲身阅历之言,故凿凿如此,非如他人纸上谈兵也。」
04.《孽海花》第六回:「只怕他们纸上谈兵,终无实际,使国家吃亏。」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不切实际的议论。
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言谈空泛」的表述上。
【例  句】<01>这些想法都只是纸上谈兵,真正实施必有困难。
<02>要成功就得付诸实行,单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03>建议者如欠缺实际经验,所提见解难免纸上谈兵。
<04>今天我们就先来纸上谈兵,利用地图来摹拟战况。
<05>事情在筹备阶段难免纸上谈兵,但接下来得要实干了。
<06>你如果要改变纸上谈兵的习气,得到实务中去多磨练。
<07>这套方案需要大量财力支援,否则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08>眼前环境不允许我们有所动作,所以再好的建议也只是纸上谈兵。
近义词: 光说不练,空言无补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纸上兵,纸上谭兵2022-10-30
cdw 阅读 49 次 更新于 2025-04-03 07:11: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结晶科技 《纸上谈兵》历史典故

    《纸上谈兵》历史典故 答案:该典故源于战国时期,主要讲述了赵国的将领赵括虽然拥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但在实战中因缺乏实际指挥经验,导致战败的故事。详细解释:1. 典故背景: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频繁。赵括,作为赵国的将领,虽然熟读兵书,拥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但缺乏实战指挥的经验。2...

  •  誉祥祥知识 纸上谈兵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纸上谈兵”这一成语源于战国时期,指的是在纸面上讨论战争策略,而不付诸实践。这个成语比喻那些只懂得空谈理论,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同时,它也用来形容那些空谈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情况。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便研习兵法,每当与其父谈论战事,连父亲也难不...

  •  武汉誉祥科技 纸上谈兵的典故(100字以内)

    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典故。其主要描述了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虽然对军事理论十分熟悉,但缺乏实战指挥经验。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仅仅停留在纸上空谈,结果招致失败,成为后来被视为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来源。它用来警示人们只有理论知识而无实际行动,空有学问却缺乏实践能力是不堪大用的。现在常常...

  •  结晶科技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有什么典故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纸上谈兵主人公:赵括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

  •  谷艾文艺苑 成语“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背后的典故如下:赵括自幼学兵: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精通兵法,天下无敌。父亲担忧:赵括的父亲赵奢曾评价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但赵括说得太容易了。他担心如果赵括将来成为将军,会导致...

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近义词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DZLGYX.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